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小溪澎湃的博客

有朋自远方而来不亦乐乎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津郊长大, 祖籍山东。 年过花甲, 气和心平 。号称大学 , 学识初中。 曾是海员 ,风打浪冲。 国有企业, 高级政工。 稍好文墨, 似通不通。为人做事 ,讲究信忠。不攀名贵, 不慕虚荣 。亲朋有事, 尽己所能。有朋来访,双手欢迎。

转载:诗味三说  

2017-03-11 11:21:46|  分类: 名家谈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转载:诗味三说 - 小溪澎湃 - 小溪澎湃的博客
 (好友老瘦竹先生作品,致谢)


诗味三说

林 峰

(转自《诗词世界》2016.11

 

     诗之有味如佳肴之甘美,沁人心脾;又如清音之圆润,怡人耳目。以味论诗也是中国古典诗学的独特阐述。千百年来,“诗味”论作为评判诗词优劣的价值标准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。钟嵘道:“使味之者无极,闻之者动心,是诗之至也。”司空图也说:“古今之喻多也,而愚以为辨于味,而后可以言诗也。”继而诗的“味外之味”“象外之象”“景外之景”“韵外之致”等系列观点的提出又进一步发展了诗味学说。那么诗味在诗词创作当中究竟应如何体现呢?

一、味在含蓄

     诗贵含蓄。司空图道:“不着一字,尽得风流。”东坡亦云:“言有尽而意无穷,天下之至言也。”两者皆可作为含蓄一词最好的注解。“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”(朱庆余《近试上张水部》)。诗人临考,欲知考官对自己诗文的评价,又不方便直说,故引他事作比。该诗可谓设喻巧妙,措词机智。“寥落古行宫,宫花寂寞红。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(元稹《行宫》)。青春白发,终了皇宫。三千佳丽,尽侍一人。此间元稹并未明说宫女生活如何辛酸、如何凄楚。但诗句读来却让人哀婉无比,潸然落泪。诗虽四句,却不觉其短,最是含蓄不尽,意在言外。

二、味在自然

   “一语天然万古新,豪华落尽见真淳。”此元好问《论诗》绝句,可谓道尽自然之味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贺知章的《回乡偶书》通俗易懂,不假雕饰。明白如话,似从口出。但诗中感情却真诚浓烈,令人悲喜交加,感慨万端。诗中结句更是余音袅袅,不绝于耳。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(孟浩然《春晓》)。孟诗亦如贺诗一般纯朴,通篇口语,浅显晓畅。初嚼无味,细品之下却颊辅生津,回甘流转。尤其煞拍一问,意味绵长,能予人遐思,是自然真味的生动再现。

三、味在工巧

    “人间巧艺夺天工”。句出赵孟頫《赠放烟火者》一诗。诗词固以自然为美,但殊不知千般自然大多缘于时人妙造。北宋叶梦得说:“诗语固忌用巧太过,然缘情体物,自有天然工妙,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。”如晏殊《浣溪沙·春恨》“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”工巧精致,婉转流丽。但又缱绻缠绵,体味深沉。再如:秦观之《鹊桥仙·七夕》“纤云弄巧,飞星传恨,银汉迢迢暗度。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。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”可谓极尽工巧,细腻柔美。但词中境界又极其高华,思空万古;显得神情飞越,韵味隽永。

     诗中之味绝不限于上述几点,此大致风貌仅一得之愚。故诗中之味,还有赖于吾辈在学习创作中不断求索和追寻。诗中“景”“象”皆世间之物,可观可赏,入眼即知。惟“韵”“味”无限,已超拔于景象意象之外,非仔细体悟不可得之。

 

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5)| 评论(29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